揭秘:常見貓類寵物疾病匯總
發布時間:2009-02-23 來源:派多格寵物美容師培訓學校 作者:管理員 點擊:2127次
與狗的狂犬病病毒相同,又稱恐水癥。以病貓狂躁不安、意識紊亂、對環境刺激反應過大、攻擊其他動物、后麻痹死亡為特點。目前,在國內家貓中發病率極低,但應予足夠的認識。
病毒特點:屬于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,外形呈子彈狀,核酸中含單股BNA。
此病毒不耐熱,在100℃時2分鐘、50℃時1小時滅活,對酸、堿、新潔爾滅。福爾馬林等消毒藥均敏感,70%的酒精、0.01%碘液以及1%-2%的肥皂水亦能使病毒滅活。
傳播:患病和帶毒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。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動物的唾液內,在臨床癥狀出現前15天和癥狀消失后10天均帶毒。健康貓主要經傷口(皮膚抓傷、咬傷、粘膜破損處)感染??蓚魅救?。
癥狀:潛伏期根據傷口部位和病毒含量而不同,初期,病貓躲藏陰暗處,鳴叫,反抗過度,對聲光反應亢奮;而后狂躁不安,富于攻擊性,或自己咬傷自己;眼光兇而直,不聽主人命令,流涎;精神逐漸沉郁、行步不穩,后肢麻痹而倒地,因全身衰竭而亡。病程2-4天不等。
診斷:主要根據未注射疫苗,與其他動物搏斗致傷和癥狀做判斷。確診需要熒光抗體法或生物學試驗。
預防:幼貓3月齡時接種狂犬疫苗,以后每年一次,效果確實。貓咬傷人后不要包扎傷口,應將血擠出多次,用肥皂水沖洗是及時的處理措施。
貓抓病
杭州一位50多歲的鐘女士,8月初左腋下長出一個雞蛋大小的腫塊,而且腫塊部位非常疼痛,需服止痛藥才能緩解;同時畏寒及數天發燒,用青霉素等治療無效。輾轉到浙江省人民醫院,醫生了解到她于7月初被家中小貓咬傷左手大拇指。根據一系列檢測,結合患者曾被貓咬傷過的病史,鐘女士后被確診為貓抓病。目前正在治療中。
相對于狂犬病,人們對貓抓病還比較陌生,這則報道引起廣大寵物迷關注和擔憂。而醫學專家告知,貓抓病可防可治,大可不必驚慌,但一旦被貓咬、抓傷后出現癥狀,應及時向醫生提供病史。浙江省人民醫院近年來共收治5例貓抓病病人,治療后患者均很好。
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謝世峰介紹,貓抓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感染病,一般認為其病原體為革蘭陰性棒狀桿菌等致病菌。該病潛伏期一般10-30天,少數的可以幾個月乃至一兩年。發病時,可出現淋巴結腫大及發熱癥狀。有被貓咬、抓傷病史,結合實驗室檢測可確診該病。該病確診后對癥治療一般愈后良好,只有免疫功能低下者才可能發生嚴重的全身病況,如心、腦等并發癥,極個別者甚至會死亡。在防治方面,謝醫生建議,首先要注意養貓的衛生,有關資料顯示,約有10%的寵物貓及33%的流浪貓血液中攜帶此菌。貓之間的感染主要通過跳蚤進行。鑒于貓抓病可對免疫低下者造成嚴重惡果,因而慢性病患者與免疫力低下者好不要養貓;其次要避免被貓咬、抓傷,尤其在春季動物發情期和夏天悶熱時,盡量少刺激貓,以免被其咬、抓傷。被貓咬、抓傷后,應及時上醫院,并注射狂犬疫苗。當出現淋巴腫大、畏寒發熱等癥狀時,一定要將被貓咬、抓傷的病史告訴醫生,以利正確診斷,及時治療。
貓癬
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,可以傳染人,但在人身上一般時間比較短,但對貓來說就是持久戰。雖然不至死,但非常麻煩。所以新貓進家以后一定要隔離!!
現在發現有5種真菌能引起狗貓的皮膚病,有犬小孢霉,石膏樣小孢霉,須毛蘚菌,奧杜安小孢霉和變形小孢霉,其中犬小孢霉常見,其次是石膏樣小孢霉。
首先說說犬小孢霉,犬貓錢癬70%是由這個真菌引起,主要在皮膚形成類圓形痂皮,雖說叫犬小孢霉,但也是可以感染貓貓的,而且全年都可發病。犬小孢霉對人主要引起頭癬。石膏樣小孢霉生存在土壤里,人也易感,本病其病比較急,病損嚴重,有時候引起皮膚大面積病變,很容易繼發細菌感染,局部發生滲出性化膿,轉為慢性后可延續數月甚至數年。奧杜安小孢霉和須毛蘚菌一般都是由人傳染給狗狗貓貓,狗貓傳染給人可能性很小,前者主要引起兒童頭癬,后者是美國腳癬的主要病原菌。
那麼真菌是如何傳染的呢,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,另外接觸被污染的器具,梳子,剪刀,墊物等也可以引起間接傳染。不過真菌畢竟和細菌病毒不一樣,傳染性不強,一般當機體抵抗力下降,免疫下降的時候才會感染,比如大計量用了激素,以及得了一些免疫性疾病。另外營養不良,體弱或處于炎熱潮濕的氣候也有可能會感染。所以只要自己免疫力正常,平時注意衛生清潔,孩子們得了真菌后,只要注意不要密切接觸就沒什麼可擔心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皮膚真菌病痊愈后對同種皮膚真菌的再感染具有抵抗力,可持續一年或半年不等,貓貓有的可以到2年。另外有些真菌病還有自限性,未經治療,可以自行痊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