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喜歡養寵物,如果非要讓我養的話,我只能選擇雞、鴨、魚,因為雞鴨還可以吃雞蛋和鴨蛋。有人說養寵物要有犧牲精神,功利主義是不行的。
后來我研究自己,想這和生活經歷有一定的關聯。因為八九歲時被狗追過,跑了很遠還是被它咬了,回家后,父親用銅錢很出力的把傷口的毒血刮出來,疼得哇哇大哭,銅板的毒和狗牙的毒使傷口潰爛,如今還留下一個大傷疤。其實影響深不是這一樁,是家人喜歡狗,母親尤其喜歡,她對我們和對狗說話是兩個不同播道,母親生氣可以很大聲罵我,但是看到我家“多利”出現,她就一百八十度轉成溫柔臺,對多利細聲細氣的。因此從童年開始我就不喜歡狗,當然狗也不喜歡我。
寧能(Lennon)從英國回來度假,談起他在英國郊區當獸醫的生涯,十分的寫意。他母親跟我是童年一起長大的好友,從他出生到現在,見他無論在事業和人生,都令人贊賞。他生活態度十分誠懇,他說如果曉慧子沒空,我也跟您見面吃個飯,年輕人有家教,說話風趣又有條理,雖然在英國讀書生活十年,華語用詞用語十分到位。
問他工作的性質,他說專醫治寵物,我說英國人特別喜歡馬,不是常有機會醫到馬。他說:“有醫過馬,不過我很少醫治馬,不是因為馬難醫治,而是馬的主人太難搞,好難應付,他們態度傲慢,看不起亞洲人。”我說當然啊,馬好貴!他說:“不能怪他們,在英國醫馬的獸醫,很多從小就騎馬,或者家里有養馬,他們從小就有那種訓練,和馬十分親密,所以馬的主人很放心把馬交給他們。我醫貓狗,也還好,比較得心應手,客戶也多,有時忙不過來。”
外國人特別喜歡寵物,記得以前在英國讀書,有一次上教堂,有個會友一直沒來,聽她先生說她在家照顧孩子“Candy”,要搞清楚那是指狗女兒,在家照顧重病的狗。我當時覺得奇怪,怎么可以為了只狗不來教堂聚會,但除了我,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。在香港常聽到養寵物的朋友,對他的貓狗說:“來爹地這里,來媽咪這里,你有沒有想媽咪啊!”如果不愿意當寵物的父母,就沒資格養它們。
我問動物有癌癥嗎?寧能說有啊,多數人有的疾病,動物身上也會有,但是醫治人和醫治動物的要求不同。他說如果一個人得了癌癥,醫生要把他醫得完全好;如果動物得癌病,獸醫只要延長它們的壽命,就算是成功了;因此當獸醫,壓力沒那么大。我問為什么要給醫人的醫生那么大的壓力,他說這也是醫學界一直在爭論的問題,因為人的壽命較長,人的價值高,人生存的要求是百分百痊愈,在在都影響到醫生的責任和醫治的效果。